研学旅行如何实现课程体系专业化?深圳这所学校的项目式实施方法了解一下……| 关注
民小编说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一种新形态。一些学校会选择在学期中或者寒暑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与校内教育形成互补,构建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当前,研学旅行亟需体现教育专业性,这包括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专业化等。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杂志24期核心议题“研学旅行热潮下的思考”中的一篇学校案例,期待对您有所启发,一起来看吧。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成立于2013年,是一所贯通小学、初中、高中的12 年一体化公立学校。办学6年来,学校科学设置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在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
01
建设无围墙学校,把天地当作教室
学校积极践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坚持“把学校打开”的课程理念,突破学校围墙对教育的阻隔,重新定义学校的边界,促进社会化学习,建设无围墙学校,把世界当作教材,把社会当作学校,把天地当作教室,让学生走进博物馆、高校、企业、社区、农村、军营和大自然,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将教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意志、强化责任,培养“明德正心,自由人格”的明德学子,让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明的思维。
明德研学旅行课程立足于学生学情,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四大类:自然教育、生活体验、文化考察、科技创新。
02
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确保课程计划顺利实施
明德研学旅行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简称 PBL)的方法实施,包括项目确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四个步骤。下面以2018年暑假八年级学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的文化考察为研学旅行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项目确立:确立研学地点,设计研学路线
研学地点选择和线路设计是研学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决定着研学的主题、目标和内容。铜关村以侗族居民为主,目前是我校最成熟的研学地点,每年暑假八年级学生必去。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自2009年开始在铜关村开展了“为村”实验,并且耗资1500万元修建了“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旨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推动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铜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侗族文化开发工作,为我校提供了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基于此,生态博物馆与学校联合自主设计了研学路线和活动。
项目规划:设计具体研学方案,制作研学课程手册
研学方案作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直接依据,需要翔实具体,包括明确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和组织形式,以表格的形式做好研学旅行前后每天的具体安排,任务分配到相应教师和学生,尤其需要联系研学旅行当地服务公司,做好后勤工作和安全保障。研学课程手册则是学生研学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包括目的地简介与总体行程安排、研学资料、学生任务和行为规范指导等。
2018年暑假铜关村的研学主题为“走进侗寨,探究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将课程目标设定如下:(1)综合历史学和人类学方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未知世界三个角度来了解、体验、探究铜关村的侗族文化,知道侗族大歌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通过网络和文献资料搜寻、访谈调查,把握铜关村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铜关村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笔者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后,分别设计了指导版和学生版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表格”。指导版的表格以详细具体的问题和案例来指导学生完成田野调查工作和总结工作,学生版的表格则呈现了他们需要调查和了解的八大问题:
1. 黎平县岩洞镇城镇概况
2. 村落历史沿革
3. 村落整体环境(画出村落地图包括房屋、公共场所、河流、山脉和道路等)
4. 物质文化(自然环境、传统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等)
5. 制度文化(民族与人口、经济基础、社会关系等)
6. 精神文化(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艺术与礼仪、侗族流传的千年传说等)
7. 总结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给铜关村带来的变化
8. 谈谈对侗族文化的理解和本次研学旅行的感想。
项目实施:按照研学方案实施,包括研学前期准备(知识技能、心理预设、交通食宿安排、安全教育等)、到达研学地点后的活动安排和安全保障
前期准备:(1)2018年5月,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专家开展人类学方法的培训讲座,激发学生去农村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研究的热情,提供简单、操作性强的访谈观察方法;(2)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本次研学旅行活动,通过讲座动员后,参加人数激增;(3)联系铜关村博物馆,一起确定具体行程安排,尤其是人员分配与安全保障;(4)家委会根据学生名单购买往返车票,联系高铁站做好团体送行工作;(5)出发前集中学生发布研学课程手册,进行课程宣讲和安全教育;(6)确立组织形式:分成8个小组,每组10人,每组由1名导师带队。
到达铜关村后的课程,在大主题“走进侗寨,探究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下分成4个小主题,任务的拆分更符合学生学情,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由学生分组有序完成。
1. 历史主题学习:参观“黎平会议遗址”,了解红色文化;通过访谈和搜集资料探寻铜关村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互联网对当地的影响。
2. 职业角色和生活体验:“闻鸡起舞”做米粉、磨豆浆,前往铜关小学当小老师,“锄禾日当午”体验田间劳作。
3. 侗族文化体验:体验侗族拦门迎宾《拦路歌》,享侗乡长桌宴;探览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学唱侗族大歌,体验侗族传统手工艺(织染、刺绣、做草鞋)。
4. 侗族文化探究:徒步乡村,听大榕树传说,探究侗族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的关系;在铜关村和附近的高掌村访谈观察,搜集资料,了解、探究真实的侗族农村生活,理解侗族文化。
5. 文艺演出告别会:明德学生每组排练一个节目赠别当地百姓,当地侗族大爷、阿姨、姐妹们也唱侗族大歌送别同学们。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汇聚,生成了真实、具体的人文感悟,构成了一幕幕动人心弦的难忘回忆。
项目评价:包括成果提交和成果宣讲、展示环节
学生研学旅行作品鼓励多样化,可以是研究报告、实践表格、论文、手抄报、展览等多种形式。评价方案也鼓励多元化,既注重结果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
文艺演出告别会是学生的研学旅行作品之一,他们学唱过的侗族大歌、留下的文化交流视频,都是珍贵的成果。贵州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在暑假继续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其中包括研究成果和研学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项参与和体验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徒步中体验行走的艰辛,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苦乐,在活动中感悟集体的力量,在授课中感知传承的价值。
带队导师结合学生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表现和提交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之纳入深圳市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体系中。我们还通过美篇、公众号、优秀作品印刷成册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扩展了明德研学旅行的社会影响力。
03
研学旅行具有独特的课程特色
除一般研学旅行具有的计划性、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明德“把学校打开”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还具有课程开发和参与的自主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结构的体系化、评价多元化的特点。
自主性。课程内容主要由明德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愿参与,研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任务也具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成果提交形式多样。
丰富性。明德作为深圳福田区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办学的学校,充分借用腾讯公益的多种资源开发研学旅行教育资源,同时也为腾讯提供有效的使用反馈,这是企业与教育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此外,借助深圳一线城市的广阔平台,明德鼓励家长引进各种课程资源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体系性。明德研学旅行的课程结构,从纵向来看,从小学到高中分为三个阶段;从横向来看,从深圳到国内到其他地方;从课程类型来看,包括自然教育、生活体验、文化考察和科技创新等四种类型,形成了健全的课程体系。
评价多元化。除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还注重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最后将之与深圳教育系统的评价体系挂钩。评价的规范化有利于研学旅行的有效推进。
04
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探讨
明德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作为K12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为纲,具有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多层价值。
个人层面。通过不同的研学旅行课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校层面。促进明德 “明德正心,自由人格”培养目标的实现;把理念、课程资源和评价打开,有利于明德“把学校打开”办学理念的落实。
社会层面。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实践,丰富了课程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引入基础教育,促进双方合作;旅游资源和地方史资源开发,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能够理解文化的共性与地域独特性的统一;职业和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国家层面。研学旅行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激发明德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9年第24期,文章有删减。
责任编辑 | 任国平
微信编辑 | 孙粉林
推荐阅读
2020年首期杂志来了!深度政策解读、多篇典型经验,伴你“开封”新一年!| 新刊速递